文章采集来源于头条新闻!
在浏览此文前,诚邀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平常心
编辑|平常心
汪文华,一位从非常平凡的家庭出身、却凭借着对曲艺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电视人的女性。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有多么不易。
艰难的家庭环境
汪文华出生于1955年,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父亲汪立群是一名极为勤恳的农民,母亲刘宝珍则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汪文华有四个姐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家境贫寒是汪文华小时候最深的记忆。由于家中姐妹众多,父母年纪较大,经济收入有限,生活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尤其在她3岁那年,母亲刘宝珍突发疾病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身上。
这让汪文华从小就学会了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她回忆说:”小时候最苦就是看着母亲躺在炕上,手无缚鸡之力,我们这些孩子都还小,也没什么能帮上忙的,只能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家外操持一切。”
尽管如此,汪文华的父母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当时的农村,能让女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已经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了,可是汪父母却坚持要让汪文华和四个姐姐都好好上学读书。
学习曲艺的过程
进入武汉军区文工团后,汪文华首次接触到了曲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虽然一开始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报幕员和话剧演员,但当时文工团里就有一批资深的曲艺老艺人,比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相声演员于鲁士等。
在与他们的接触和切磋中,汪文华对曲艺这种博大精深、蕴含着浓郁民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志者事竟成,汪文华立志要潜心钻研这门古老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她四处寻访曲艺名家,虚心请教,勤学苦练,对各种曲艺艺术形式如西河大鼓、河南曲剧、评弹、相声等无不钻研。她发奋苦练,从基本功到临场发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遗余力。
转机终于在1976年到来。那一年,汪文华有幸拜师于当代著名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先生门下,专攻评书艺术。从此,她彻底陷入了传统曲艺这个领域,开始了自己漫长而艰辛的学习之路。
学艺期间,汪文华并不像现在的艺术学子那样处于舒适的学习环境。她每天工作之余就投入到对曲艺的学习钻研中,自己从当地艺人和民间艺人那里苦心钻研,还时常奔波于各地寻访名家。她从基本功夫一点一点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与袁阔成等老艺人的切磋中不断提高。
艺术之路并不平坦,汪文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她后来回忆说:”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我学习曲艺,觉得这种'没出路'的民间艺术并不实用。但我就是喜欢上了它,所以就这样执着地去学、去钻研。遇到挫折也并不放弃,因为内心有一股对这门艺术的狂热之火在燃烧。”
正是凭借着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汪文华才能在曲艺这个领域日益成长,最终成为当今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要走好艺术之路,必须怀揣着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同时具备顽强拼搏的品质,才能在漫漫长路上越走越远。
艰辛的生活历程
1982年,汪文华从武汉调入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才算是正式迈入了曲艺演员的行列。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改变她一生的那个人——未来的丈夫王建宁。
当时,王建宁已是一名知名的法学家,并且很快就有机会赴日本深造。两人相识不久后,王建宁就带着汪文华一起到日本,并在那里完婚。可是新婚燕尔的日子没过几天,王建宁就启程前往大阪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了。
就这样,汪文华在日本过起了”独居”的生活。每天除了自己生活起居,就是拼命学习日语,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曲艺事业。两个人足足分居了17年。
1987年,汪文华年过30高龄生下了独生女王可。此后,她每天要工作、照顾公婆和女儿的生活起居,简直就是”三头牛”。工作上她时常忙到深夜,回家后仍要冷暖自理,操持家务。任务重重,她却从不觉得辛苦,反倒对家庭生活和工作都孜孜不倦、全力以赴。
有人夸赞汪文华的勤恳能干,她却说:”平凡人都是这样,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哪有不拼搏的道理?我做的并不比别人多,只是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而已。”
正是凭借着这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汪文华才能在艺术事业和家庭生活两个重点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曲苑杂坛》节目的创立
1991年,时年36岁的汪文华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工作,这给了她一次全新的人生机遇。当时的央视台长正寻找有志之士,策划一档传统曲艺类的文化节目。汪文华怀着”祖传曲艺不能失,我愿一锥之力”的决心,毅然请缨。
就这样,由汪文华亲自主导策划、组建队伍的中央电视台曲艺类文化节目《曲苑杂坛》应运而生。这个后来成为经典的节目,当初制作过程是举步维艰。
《曲苑杂坛》开播的前三年,播出时间特别冷门,是在每周六中午11点半,正是全国人们中午休息的黄金时间。可是靠着节目本身的高品质,再加上汪文华的积极努力,很快就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汪文华亲力亲为,不仅担任主持人,同时兼任节目统筹和导演工作。她四处奔波,邀请全国各地的曲艺家们作嘉宾,每周工作时长长达16个小时。就这样,她守了将近17年的””,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中。
汪文华的坚持终获肯定,《曲苑杂坛》在1993年荣获 “全国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和”全国十佳摄制组”的殊荣,成为央视新一代文化节目的杰出代表。
曲艺节目的曲折历程
1996年开始,按照中央电视台的整体发展规划,《曲苑杂坛》节目开始全新改革,将原来艺术家上台表演曲艺节目的模式,改为文艺家与主持人谈话互动的形式。这一改革直接导致了节目收视率的下降。
面对困境,汪文华再次发挥了她”久经沙场”的能力。她亲自上阵主持,同时邀请更多当红艺人做嘉宾,使节目生机渐渐恢复。一度有传闻称她与曲艺家姜昆存在矛盾,因此被迫”扼杀”了自己的节目,但她否认了。
后来《曲苑杂坛》又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时候的观众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太爱看纯艺术类节目,转而更喜欢娱乐综艺。收视率遭遇滑铁卢,一度跌入央视所有同类节目倒数前列。
但汪文华仍在作最后的努力维系,她邀请了大批人气高的嘉宾,力求让节目有新的突破。可惜,曲高和寡的窘境终究难以改变,《曲苑杂坛》在2011年哀然停播。播出整整20年后,这个汪文华倾注心血的代表作就此谢幕。
虽然内心无限遗憾,但汪文华并没有气馁。《曲苑杂坛》停播后,汪文华开始放下了工作上的重任,专心享受退休生活。此时她已年过60,和丈夫团聚多年,女儿也已成年独立。
如今,已年过68岁高龄的汪文华,偶尔还是会接受一些邀约,在公众场合讲述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
声明:本文内容包括描述、图片等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当引导。如有任何版权或个人隐私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容。如有任何存疑部分,经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或修改。我们尊重版权及个人隐私权,对于任何侵权行为,我们将积极作出纠正。
文章采集来源于头条新闻!